豆瓣App个人主页设计回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豆瓣个人主页 隐藏 豆瓣App个人主页设计回顾

豆瓣App个人主页设计回顾

2024-07-11 05: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次源于设计驱动的案例,主导设计师亲自分享设计的方法、经验,以及是如何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全文分为“定义问题,用内容画像和设计执行”三个部分。

2016年上半年,针对豆瓣App中的个人主页(User’s profile)部分,豆瓣设计团队发起了一次设计驱动项目,目的是探索式地寻找一个满足产品诉求,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新形态。作为主要设计师,从创意到执行完整地参与了该项目,在此分享过程中的经验、挑战和收获,与同行分享交流。文章分为三部分:定义问题,用内容画像和设计执行。

背景

豆瓣App 3.0以来,已从一个单一的工具型产品进化到集内容消费和社交互动为一体的复合型产品,根据不同的产品用例(Use case),囊括了以书影音为基础的标记、评分用例,以日记、相册为代表的内容生产用例,以小组、广播为代表的社交互动等多元的产品用例,不同的产品用例对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原先的Profile已不能满足这么多元的需求。

其二,无论小白用户还是资深用户都需要若干渠道去发现人和内容,Profile作为产品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如同一个枢纽连接着人和内容,两者都是支撑豆瓣平台的重要因素,而且,作为一个面向陌生人的互动平台,需要一个高效、积极、包容的Profile产品。

在豆瓣,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产品层面联系紧密,设计师的职责也偏复合和交叉,设计师们愿意走得更靠前,通过创新的设计帮助产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次Profile改版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题材,发挥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同产品、工程一起探索式地寻找一个符合豆瓣App的Profile设计。

老版本的个人主页:创作生产型用户(左)、社交型用户(中)和公众媒体型用户(右)

上图是老版本(4.0以前)中的个人主页设计(Profile),从左到右分别代表三类典型用户。显而易见,老设计并未直观、高效得呈现出不同用户的典型特点,只是工具化地把豆瓣所有的产品罗列出来。

创造性工作的一般流程

设计作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活动,一般流程分为:定义问题、创意发散、定义设计、设计执行四个阶段。这是一个思维发散到聚焦的过程,也是此次项目采用的方法论之一,接下来,本文会以这四步为线索介绍设计的整个过程。

关于项目组

项目组由五位设计师组成,分别有交互和视觉偏向,并邀请用户研究的同事参与,为项目提供较为客观的用户数据支持。前期的调研及方案的阐述阶段也多次召集产品团队一起Review,确保项目进展的充分沟通。

定义问题

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帮助我们发现、定义问题。第一种为头脑风暴,第二种来自于用研对典型用户的访谈。

脑暴观点汇

通过头脑风暴,把设计师们的观点汇总如下:

1. 内容发现用法。人作为连接内容的节点,Follow人是想发现更多内容,期待豆友为有趣的、特殊的内容生产者,不在意与豆友直接互动,更在意对方内容是否有趣、吸引人。

2. 社交用法。期待豆友与自己更为小众的共同兴趣,通过发现更多的共同兴趣爱好,从而达到交友的目的。

3. 更多个性的数据展示出与豆友独特的关系。

4. 快速认识人,对豆友的“第一印象”,该问题在web上有所解决,但在App上做得不够。

5. Profile应当自然、优先的展示用户最特色、显著的一面,让每个人的特点都呈现出来。

6. 创造一个“个人名片”的东西,处于“Profile”上一层,宏观地描述一个人。

7. 怎样处理“我的”和“Profile”的关系。

8. Profile应该呈现出未来的自己。让用户看到未来自己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9. 希望看到“我”展现在外面世界的样子。

10. 似“彩蛋”的设计。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去描述这个人,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11. “标记用法”在“profile”中的体现。产品里标记书影音等数据,需要在profile有落地。

12. 对于某些达人型的豆友,赋予相应身份标识。

13. “内容Feed”的形式,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设计形态。

建立用户模型

用研的同事根据豆瓣App产品的复杂性,把用户分为:小组高频次及电影低频次用户、小组用户、广播高频次及书影音低频次用户、书影音高频次及广播低频次用户,从各类用户的特征、使用Profile的场景、用户需求、使用模式、价值及其实现手段等维度,从用户端给出了相关的结论。

得到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结合头脑风暴和用研访谈,项目组对Profile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了一些结论:

1. Profile是一个发现认识陌生人的地方,快速认知人是首要需求;

2. Profile是用来做决策的,“关注”(Follow)是最重要的用法;

3. 怎样利用多元的内容,准确描述用户,每个人在豆瓣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Profile的设计也要有适应性和多面性;

4. 内容消费型用户“关注”后希望获取感兴趣、高质量的内容,对应的产品为日记、相册;

5. 社交型用户“关注”前需要判断用户的真实性、活跃度以及与自己的相关性,对应的产品为小组、广播;

6. 书影音标记用户需要通过文化类内容,判断用户的口味及与自己的相关性,进而产生关注行为,对应的产品为电影、图书、音乐等;

7. 需要考虑老用户优质的、沉淀内容的呈现,有利于帮助用户认识对方最有特点的一面。

下期预告

“豆瓣App 个人主页设计回顾—— 用内容画像”,介绍设计师们如何通过workshop的形式,进行设计创意并定义设计的过程。

个人主页 Profile 设计流程 用户体验 UX

© 本文版权归 AZUR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